1月31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,2022年,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,工业生产销售持续增长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5.9%。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,叠加上年同期基数较高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下降4.0%。统计数据显示,企业利润结构有所改善,装备制造业利润占比上升,多数消费品行业利润有所改善,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。
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,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增速回归潜在水平应成为2023年工业经济的工作重点。要加大力度激活有效需求,促进企业收入端增长;推动资源要素保供稳价,主动化解成本上涨压力。
需求端和成本端压力依然较大
“从数据上看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下降,主要是成本上涨快于收入增长的结果。2022年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7.91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5.9%;而发生营业成本116.84万亿元,增长7.1%;成本上涨过快导致营业收入利润率下降。从背后原因看,企业利润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导致的。另外,部分行业2021年利润基数较高也是一个统计层面的原因,例如钢铁、石油加工及疫苗制造行业2022年的利润显着下降,对整体的下拉作用较为明显。如果剔除这几个行业,其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5.6%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光普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。
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会认为,工业企业当月利润降幅收窄,但整体仍呈现较大降幅,主要是需求端和成本端压力依然较大。一方面,需求不足叠加产品出厂价格下调,拖累工业企业收入增长明显放缓。另一方面,企业用电、用料、用工、物流等成本维持高位,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较上年明显上升,企业成本压力未明显缓解。
“因此,要全力扩内需稳外贸,加大力度激活有效需求,促进企业收入端增长;还要加强监测预警,推动资源要素保供稳价,主动化解成本上涨压力。”张文会说。
推动工业经济增速回归潜在水平
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赵永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,下一阶段,为巩固工业企业效益企稳回升基础,一是坚持市场化、法治化原则,全力破解制约民间投资存在的难题,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二是全方位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,最大限度避免制造业企业“增收不增利”,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。三是产业政策协同发力,推动工业企业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。
杨光普表示,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增速回归潜在水平应成为2023年工业经济的工作重点。
为此,他建议,一是以实际行动扭转市场预期,综合运用财税、金融、产业等政策,支持重点行业恢复正常经营和就业吸纳能力。二是积极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,加快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,恢复房地产领域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。三是以松绑为重点着力扩大消费需求,充分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,特别是餐饮住宿、旅游娱乐等接触型、流动型消费需求,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。四是努力激活市场导向的投资潜力,加大对制造业数字化、低碳化改造的支持力度。加大各类要素保障,创新投融资机制,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。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约束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,杜绝简单粗暴执法。要按照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的要求,加快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,在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。六是积极改善国际交往必要条件,加强同欧美政府、行业协会、重点企业的沟通,切实解决在华外资企业诉求,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我国外部环境。七是加强政策协调,提高决策科学性、专业性和参与度,对重大政策调整和实施设置合理过渡期,积极协调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目标,优化政策落地实施机制。